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
开放视野 探索经典
“千思”二字源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将原有的吞吐宇内的艺术构思引申为对人类文化宝库丰厚著述的遥相致敬与对话。
前四期读书会,我们的讨论范围涉及到与设计相关的人文哲学、思辨视野、感官体验、中国艺术等几个方面。第五期,我们转向介绍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著述,聚焦我们足下这片土地的兴衰与变迁,深度了解成都的发展历史。
千思读书会第二季第五期 《成都简史》
何一民,现为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城市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和教学。先后主持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清史·城市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城市通史”等。出版《成都通史·民国时期》等专著十余部,发表重要论文上百篇,曾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王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著名文博、考古专家。先后主持、组织包括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金沙遗址等多项考古发掘,荣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撰写论著多篇(部),其成果涉及四川和成都古代历史、考古、文化、艺术等领域;主持建设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受观众喜爱的城市博物馆。
说起成都,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地理环境优渥的天府之国,丰富可口的美食小吃,西南的网红打卡圣地:川菜,火锅,串串,麻辣烫,大熊猫,变脸,茶馆,麻将……这些烟火气息浓厚的标签象征着成都的悠闲安逸、快耍慢活的城市气质。除此之外,成都人文底蕴丰厚,三千多年未移城址,两千多年未改城名,从宝墩古城到金沙遗址,从古蜀文明到天府文化……成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魅力。
本书是一部简明扼要介绍成都历史的通俗读物,书中通过“满天星斗的文明起源”“天府之国,列备五都”“乱世乐土”“九天开出一成都”等专题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成都千年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现了成都历史文化的兴盛与繁荣。诗人李白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无间此。”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了解一个山水如画、人杰地灵的成都。
开拓创新之城
在成都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其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质。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从都江堰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智慧令世人惊叹,成都历史上闪耀着众多的“全国第一”“世界之最”。早在战国时期,成都就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战国后期李冰集蜀人之智慧主持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无坝自流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地方学校——文翁石室;晋代常璩编著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成都是中国的雕版印刷中心,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即为成都所造;宋代,成都商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正是成都人的不断开拓创新,成就了几千年来的持续繁荣。今天,成都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历史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并以此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
开放开明、和谐包容之城
成都虽然地处亚洲大陆深处,四周环山,但地理上的封闭性反而激发了成都人的开放、开发精神,蜀道虽难,但却从未阻止过成都人对外开发的步伐。从三星堆到金沙,从开明王朝到当代改革开放,成都的发展一直体现了开放、开明的特征。汉唐时期,成都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与中国各地和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有丝绸、交子、邛杖等为据,今有20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近百条国际直飞航线、世界财富论坛举办等为证,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性特征。
成都在数千年的发展变迁中经历过多次大移民和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洗礼,涵养出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内核。成都的和谐包容文化特质,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容共生。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成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成都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既顺应自然,又因势利导,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谋求科学发展。其次,成都的和谐包容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友爱。成都从建城之初就是一个不断有外来人口参与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以说,成都的“包容”文化如泰山之高不拒微壤,大海之广不拒细流一样,对外来的人、事、物从不排斥,而是敞开怀抱,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南北文化、东西文明在此交汇、交融。成都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撷取众家之优长,为我所用,结出独具魅力的文化硕果,川菜、川酒、川剧等中华文化奇花异果的形成过程就是成都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典型例子。
崇文重教、厚德向善之城
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都形成了鲜明的崇文重教文化传统和厚德向善的精神特质。成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影响深远的天府文化,汉代蜀太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直接推动了蜀学的勃兴与飞跃,出现了蜀地学术与儒家发源地山东学术并驾齐驱的局面。几千年的发展使成都的人文积淀深厚,孕育和汇集过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教育家以及各类历史名人。千百年来,成都人在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熏陶和滋养中,以善良、友爱、热情、宽厚、互助、大气等优秀品德,培育出的一种既平和闲逸,又知人情冷暖、有温度的社会大家庭,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始终演奏着“厚德”与“向善”的乐章。
***
成都的魅力不仅在于风景如画,胜锦似绣,经济发达,特产富有,更在于其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独具魅力。
天府之国的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活力之城;一座不断探索、敢为天下之先的创新之城;一座开拓进取、胸怀天下的开放之城;一座天人合一、兼容并包的和谐之城;一座崇文重教、厚德向善的文化之城。
生活在成都的当代人,在新时代对成都的发展尽一己之力,很有必要先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变迁,理解成都,热爱成都,进而更好的建设成都。此书正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关于成都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科普汇编,让大家读史明智,博古鉴今。
部分摘录
与世界其他早期城市文明的兴起一样,成都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距今3000多年的金沙遗址算起,成都城市发展前后连贯、生生不息,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前后数千年延续,至今仍屹立于世界特大城市之林的文化名城,这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成都自秦并巴蜀以后,就被纳入一体化进程中,蜀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
当北方战乱频仍之际,蜀地由于有着天然屏障,在地理上自成一体,社会相对安宁,成都先后成为蜀汉国和成汉国的都城。
三国蜀汉时期,成都延续了汉代的繁荣,在乱世中成为一方乐土,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成都的行政地位在唐代不断提升,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成都成为唐代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时称“扬一益二”。
“自古诗人皆入蜀”,唐代著名文人王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都曾来过成都,在蜀地创作了无数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推动了唐代成都诗歌成就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唐代成都也是音乐之都、戏剧之都,同样也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艺术达到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宋代成都沿袭了晚唐五代的发展态势,城市空间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从里坊制封闭式街区向开放式街区转型。宋代成都的商品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号为天下繁侈”。
明代,成都作为四川首府,其城市格局与内涵都发生新的变化。蜀王府的建设,以正南正北中轴线改变了成都自秦以来的空间格局,明代200余年间,成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品经济逐步恢复并发展,城市形态与功能日趋完善,再次成为民富礼盛的西南乐土。
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成都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时期。先是张献忠所率大西军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但当张献忠大西军撤离成都时,他们放火烧毁了这座千年古城,数百年文明毁于一旦。其后清军在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对成都和四川各地实行了残忍的杀戮,导致四川人口大减,赤地千里无人烟,使成都城市数十年间成为虎狼纵横之地。
每经过数百年的重建,至乾嘉时期,成都又成为西南大城,经济复苏,文化重建,蜀学再兴。
晚清时期,成都成为四川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地和先进思想的摇篮。1911年秋,以成都为中心发动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吹响了清朝覆灭的号角。
1949年末,成都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彭县起义、成都和平解放,粉碎了蒋介石试图以成都为据点与解放军展开川西大决战的战略意图,成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